独品 | 老北京胡同里的服务行当,你知道几个?
17
星期四
2017年8月
平野启一郎的小说不是模仿,也不是戏仿,而是具有颠覆性的存在。
一日一签
拥堵的交通、雾霾污染、高昂的房价、高压下的生活,那些喊着要逃离北京的人,真的走了吗?
北京这座神奇的城市,有人不喜它,自然也有人深爱它。
经历岁月的更迭,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如今闪现着科技、高质的魔力,它以往所存在的古城记忆似乎无迹可寻。
新北京每天都在讲述和重复着古老的故事,我们似乎也时常倾听到历史的腿步声、古人的喘息声。
在这样一个人人对时间充满焦虑感的时代,
大家纷纷开始怀旧,
许多人已经只能在电视里回忆“老北京”的生活了。
印象中,老北京是什么样子呢?
小手艺人、小商小贩、衣食住行、民风民俗
......
还有老北京胡同。
那些老老老“老北京”全部的记忆,
全都在一本书里。
《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这本书整理自一组绘于19世纪的中国外销画,描绘了宫廷、朝堂、书斋、林泉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生动、最丰富的生活内涵。
书里那些质朴鲜活的画面,会让处于现代城市的我们在“慢”与“快”的交错间,追寻深藏于民间的中华历史文化渊源,品味古典之美,感悟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老北京胡同里的服务行当
锔盆锔碗的
老北京人过日子节俭,平时把盆碗摔坏了,只要不碎的利害,还能对起来,就叫锔盆锔碗的工匠锔起来还可以用。锔盆锔碗的挑子都是弯的,两头翘前后两个木箱,木箱上有三个抽屉,前面箱架子上拴一个小铜锣,两边都有小锤儿,挑子一晃小铜锣就叮当响,听到这种声响就知道锔盆锔碗的来了。
锔碗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好像拉胡琴的线弓子,一个镶刚石的小轴棍,一个酒盅,还有像钉书钉一样的铜锔子。金刚石小铜轴套在弓绳上,小酒盅扣在小铜轴上端,弓子来回拉动金刚石小铜轴转动,由于小酒盅口在上面,小铜轴不会乱跑,这样在破碗裂缝两边对着打眼儿,然后把铜锔子用小锤砸到眼儿里,打结实后再抹上油灰,干后锔上的盆碗不会漏水。到现在还流行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拴笼屉的
在过去家里蒸馒头、蒸包子都离不开笼屉,使用时间长了,免不了要破损,拴笼屉的,既能修理,又会制作。其挑子前为“门脸儿”,放置竹条儿、柳木板儿、藤子皮儿等材料;后为“柜台”,即一圆笼,内放工具等物。拴笼屉的走街串巷,高声吆喝“拴笼屉哟——笼屉哟!”经修理或制作的笼屉,其直径短则八寸,长则三尺六,大小虽悬殊,但手艺都很精湛。
箍桶的
老北京用的水桶、洗衣盆、马桶等,都是用木头做的。这些桶盆都是用若干块木板组合成圆桶,再用竹箍或铁箍箍起来,再安底就成了一个木桶或盆。这种木桶(盆)用的年头多了,竹(铁)箍或某块木板(桶底)坏了,箍桶匠可以进行更换修理,非常方便。
打竹帘子的
串胡同打竹帘子的做两种活儿,一是打新竹帘子,二是修旧竹帘子。竹帘子在老北京几乎家家都用。那时住在四合院或大杂院,都是平房,房门都开在院子里,在夏天很容易受到蚊蝇的侵扰,夏天开门通风,挂在门上的竹帘起到阻挡蚊蝇的作用。
剃头挑子
老北京有句话,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因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一头的木笼里放着火炉,上面的铜盆里温着热水,留着打肥皂剃头刮脸用。圆笼上有一个毛巾架子,上面挂着“背刀子”的皮条、毛巾,客人的帽子有时也挂上面。挑子的另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剃头的客人可坐在上面,柜子上小下大有三个抽屉,柜子面上开一个长方形洞,把钱可以从就个洞放到第一个抽屉里,下面两个抽屉放剃刀、剪子等工具。剃头时先用块大布围在客人脖子下边,有的还让客人双手捧着一个笸箩,为的是接头发茬子用。剃头的一进胡同就拨打手里大镊子似的响器“唤头”,只要听到“唤头”声,就知道剃头的来了。
编席的
老北京睡土炕的挺普遍,土炕必需铺炕席。编席的把选好的芦苇用石碾碾成扁平状,用这种苇子编席子。编好席子有的是自销,也有的是批发给小贩。
摇煤球的
摇煤球是个力气活儿,一把铁锹,一个粗柳条筛子,一把剁铲,一个上大底小的花盆。筛子直径有七、八十公分,高也得有二十多公分。这种筛子中间鼓且编的稀,摇起煤球来容易成球省力。摇煤球前先把煤末加黄土和成煤泥,摊在地上一寸来厚,用剁铲剁成小方块,把小方块铲到筛子里,筛子底下垫上花盆,就开始摇,把小方块摇成圆球后倒到空场晾晒。这样一筛子一筛子地摇,直到把一大堆煤末都变成煤球。
卖支炉支瓦的
过去家家户户用煤球炉子做饭、烧水,一种垫锅用的东西叫“支瓦”。把三块“支瓦”放在炉口周围,上面放锅与炉口相隔一定距离,免得锅把火压死。“支炉”严格说是一种炊具,可以在上面烙饼,它是用做砂锅同样的材料,做成如同倒过来的小盆形状,上面均匀地穿好多筷子头大小的洞眼儿,烙饼时把它扣在煤炉上,擀好的饼放在上面翻动几次,这张饼很快就烙熟了。
卖毡面儿毡鞋垫的
每年秋后,胡同里有卖毡面儿毡鞋垫的,大多数人家的棉鞋都是自己做,棉鞋的毡子里儿、毡子鞋垫都是不可缺少的,卖毡面儿毡鞋垫的小贩带着整块毡子,按买主大小要求现裁现卖。
窝脖儿
老北京有三绝:窝脖儿、搭脚手架和抬杠。不说其他,就说“窝脖儿”,说白了就是“窝着脖子扛东西”。顾“窝脖儿”扛的东西都是怕磕碰的娇气物,主家怕车拉损坏,就顾“窝脖儿”扛。为什么“窝脖儿”称一绝呢?就是保证安全损坏不了东西,但干这种活儿的人真叫苦,要说这是一项“残酷的劳动”一点儿不过分。为了生活也得干到多大岁数,脖子和周围就鼓起一个大包,腰也直不起来了。
赶脚的
老北京交通十分不便,一般老百姓无论从京郊进城,还是从城里回乡下,都是无车可坐。就出现了毛驴搭人和独轮车载人。毛驴搭人:就是顾主骑地毛驴背上,赶驴人跟在后面,独轮车把顾主安置在两边,假若只乘一个人,另一边要放一些与乘客重量差不多的东西,要不然独轮车失去平衡推不走,无论是赶驴的、推独轮车的都称为“赶脚的”。
延伸阅读
《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领读文化 整理
九州出版社
2017年8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推荐理由:该书分为“玩物·杂耍”“民风·民俗”“行业·生计”三个部分,以鲜活生动、真实质朴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再现了十九世纪中国人的日常市井生活状态。
推荐阅读
死之前,怎么也要留下一个活过的证据
告诉爱剁手的女孩,如何正确地买买买
南丁格尔真的护理过伤兵吗?
写作时不加标点的安东尼,近些年经历了什么?
宁肯:中关村人改变了国人什么
毕淑敏:在世界尽头,谈谈人生这场孤独的旅行
为什么从美好爱情走来的婚姻最后撒了一地鸡毛
减肥不得不知的事情
20岁到30岁之间的女孩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好书探
发现好书 | 推荐好书
喜欢,别忘关注~